梧棲街發展起源,始於頂橫街、西建路、東建路等,再擴及老街。街區多為商行、貿易商及船頭家等。數百年來,街尾一直是移民(勞動)者的天堂,故銀行、農會、行政機關等多立於此。街尾(日治時期稱為七保)居民多以文蛤及牡蠣養殖為主。因鄰近港口,集散交易林立,街區建物多屬街屋形式。早期民居建物為防禦入侵海盜,門面不大,內部空間以狹長為主,街屋中間有採光天井。
本建物興建於昭和十年(民24,1935),建物則分為前後棟,前棟立面採用清水磚,搭配水泥框木窗,突顯年代的建築特色,也表現親切與溫潤感。前棟以木造結構及紅磚建置一樓空間。正立面牆左右兩側砌紅磚牆,表面水泥粉光刷白漆,為當代普遍之建築形式。
二樓閣樓樓梯、樓板、屋頂及門窗均採用木構造。樓梯前四階為磚造(表面水泥粉光),第五階開始至二樓為木構造。樓梯轉角為磚造,使木構造樓梯得以成為一直線之樓梯,簡化木構造樓梯的製作,增加空間巧妙的變化。二樓板為木構造桁木,採用柳安木,桁木上方鋪五分檜木企口木板,為防止蟲害及潮濕表面則刷漆。立面外側採用水泥粉光牆面,搭配三個開口木窗,營造樸素且不封閉立面。充份反映主建築結構形式及材料使用之特色。
建築物平面規劃,為前棟高度2層樓及後棟高度1層樓。中間以天井與(廚房)廁所連接,為突顯入口位置,特別於後棟前方配置1層樓高之斜屋頂入口門廊空間。此配置使後棟之空間得以採光,同時天井形成通風重要管道。因此,建物各個空間採光及通風佳,避免傳統街屋採光不足與通風不良的缺點,同時為空間增添變化,規畫與配置相當精巧。
後棟南側牆面為土埆磚牆形式,未使用竹編夾泥牆,亦可推測為昭和十年4月21日(墩仔腳地地震)前起造,整體空間為土磚及紅磚材料混搭。建物前高後低之斜屋頂與天井之平臺,也勾畫建物特別外觀及天際線。本建物於2020整建至2021七月完工。